公会老五攻略
1、终于到了“自成一派”的交谊楼。1918年,卜舫济夫人黄素娥去世;次年四十周年校庆时,约大师生为纪念这位深受爱戴的“师娘”,倡议兴建此楼,:当年卜舫济续弦娶了顾斐德遗孀,但直到五十周年校庆时方最终建成。
2、黄素娥可不仅仅是卜舫济的爱妻。圣公会体系内,她比卜氏更为资深:她本人是圣玛利亚女校的首任校长,1881-1892年,比卜舫济任约大监督早了七年;而早在1872年,她就已是圣玛利亚前身之一文纪女校的校长助理。他的父亲黄光彩,更是美国圣公会的首位华人信徒,由文惠廉亲自施洗,是与颜永京并列的圣公会早期华人“三杰”之一。
3、交谊楼由约大校友、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范文照设计,属于范氏早期“全然复古”的代表作之一,典型的中国古典复兴风格。屋顶为华丽的绿色琉璃瓦庑殿顶,而非“中国装”们朴素的青瓦歇山;檐角起翘虽然克制,却配上了鸱吻与脊兽——只有一根孤零零的细烟囱,若即若离的诉说着与约大传统的关联。庄严如斯,似乎在向世人宣告:。
4、“我们中华民国,从此站起来啦“这才是我们中华建筑该有的模样侧面/主入口俯瞰,树林繁茂,长边实在拍不出。平面图:烟囱蜗居一隅,弱小可怜又无助。立面设计自然也要够中国:仿石基座坚实厚重,沉重的圆拱门均以繁缛的中式纹样装饰;二三层以通高仿木巨柱分割,与支撑屋顶的假斗拱串联,梁坊间施以喜庆的彩画——至于巨柱、斗拱、彩画之色调,当然是代表中,华,官方审美的,大红配大绿。讽刺的是,坚实基座、通高巨柱等建筑语言,却又不自觉的来自西方建筑体系——毕竟以单层为主的中国建筑,鲜少有这些“三段式”的发挥空间呐。
5、侧面三拱门式样其实是仿中式城楼——。没办法,这是中国少有的多层建筑类型。大红配大绿,年年都有余。北面停车场正好也跟交谊楼砖墙“红绿配”。
公会老五攻略
1、照片虽然不坏,但交谊楼实在是王会计最不喜欢的圣约翰建筑——参见前文激烈的吐槽。但想来范文照不会介意;毕竟大师后来转而拥抱现代主义建筑,“全然推新”:美琪大戏院,范文照“全然推新”之杰作。洗练线条的魅力岂是红配绿的庸俗可比范文照解放了自我,而约大也迎来了解放:1949年5月26日,陈毅率三野进驻上海,“第一宿营地”便选在这“全然守古”的交谊楼——多少有些砸碎旧枷锁的黑色幽默吧。
2、两座拱门间的“第一宿营地”介绍08。医者同仁步入华政万航渡路正门,右手第一栋便是同仁楼。
3、该楼以同仁医院而名,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66年在虹口建立的同仁药局,后改称医馆,由圣公会早期“华人三杰”的最后一位吴虹玉等主持兴办。“华人三杰”终于凑齐。吴虹玉经历最为传奇,甚至曾作为北军士兵参加南北战争。1878年,为筹措圣约翰建校资金,同仁医馆的大部分地皮被转卖,吴虹玉在仅剩的门面中苦撑,终于在1880年等来了救星——文惠廉长子文恒理医生获派来华主持教会医疗事业,将医馆扩建为同仁医院,
4、——而扩建资金,大部分来自吴虹玉向买办李秋坪的募捐。同时文恒理着手在圣约翰组建医科,医学生在同仁医院临床实习,约大-同仁的纽带自此形成。
5、文惠廉长子文恒理,左,次子小文惠廉一医者、一主教,继续其父在华传教事业。与仁济、广慈,瑞金,等发展顺利、基本保持原有地位的老医院相比,同仁医院的命运极为曲折。